汪延涉嫌误导与欺骗员工? 新浪反应太慢

盛大控股新浪,正在被赋予一些看起来很重大意义,互联网进入成熟期,内容为王让位于服务为王,娱乐时代的来临,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诞生,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我得说,且慢。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仍愿意把此事看作是一个个案,如果一定要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的话,惟一的启示可能是,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无人绝对控制的大公司,照样可以成为一个有人绝对控制的小公司的囊中物。当然,盛大上市以后就不再是一家小公司,但这里面起作用的,是陈天桥对盛大的绝对控制,而不完全是盛大规模的大小。


 

    盛大能成功控股新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新浪的股权过于分散,最大的股东控股都不超过10%,管理层持股不到15%,并且董事会没有制定防止恶意收购的计划,这就为恶意收购提供了机会。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王志东在早期数次融资中过度稀释股权有关。新浪上市四年间,管理层纷纷套现,持股比例从最初的50%以上遽降至不到15%.这种局面导致的结果是,新浪成为一家没有明确所有者的公司,握有新浪部分股票的人,都把新浪当成一个资本运作和股市套现的工具,没有人为新浪的未来操心。


    而对比陈天桥家族在盛大超过60%的持股比例,新浪的鱼腩地位立刻暴露无遗。即使陈天桥不去宰割,迟早也会有别人去宰割,新浪的命运早已注定。如果一定要把家族企业的一次胜利,赋予多么重大的意义,这种叙事未免过于宏大。事实上,陈天桥无法对网易采取同样的手段,因为丁磊持有网易40%股份,很难下手。


    那些谈论盛大控股新浪重大意义的言论,我总觉得有点别有用心的味道。雅虎没做网络游戏,没做短信,仍然是最大的门户网站;Google没做网络游戏,没做短信,仍然是最大的搜索引擎。反观盛大控股新浪,是家族企业控股公众企业,是娱乐公司控股媒体公司,我不知道这是成熟还是倒退。


    不可否认,这一事件将对中国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和未来走向产生影响,至于究竟是何种影响,尚有待观察。实际上,陈天桥一直强调,盛大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互动娱乐公司。互联网公司有美国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互动娱乐公司必须自己摸索商业模式。在陈天桥的棋局上,互联网只是众多娱乐平台中的一个而已。一家互联网公司被一家娱乐公司吞下,我不知道这是成熟还是倒退。


    就像大部分财经界人士都喜欢从市盈率、现金流、市值等方面入手,分析企业间并购的价值。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企业家往往也都会变成金融家,他们不再关心实业,而是把全部心思放到资本运作上,企业就变成了资本运作的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无所谓是做媒体还是做娱乐,是做互联网还是做游戏。互联网成熟期云云,不过是互联网已经变成一个资本运作平台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新浪在此事件中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在盛大最疯狂的收购行动发生的2月8日,连Donews网友都发现了这其中的猫腻,作为被恶意收购的一方,新浪却没有表示任何态度。在盛大公告发布十多个小时后,新浪才发表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声明。在随后发给全体新浪员工的邮件中,新浪CEO汪延还字斟句酌地告诉员工,没事儿,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安若普已经指出,汪延涉嫌误导与欺骗员工。


    宣称以员工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汪延,未来恐怕连自己的利益都无法保护。尽管他自称是“拿新浪等同生命的重量来做的”,不过股东通常不太关心管理层生命的重量,新浪的股东就更不关心,否则王志东也就不会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