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色彩基本知识及如何设计地图色彩
- 知识体系
- 2007-10-14
- 80热度
- 0评论
色彩设计优秀的地图,必须主题显明,层面丰富,内容清晰,色彩协调,表现力强,能使读者爱不释手。概括地说,就是既有对比性,又有协调性,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地图的色彩设计,实际上是怎样在对比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求对比,正确处理对比和协调这一对矛盾。所谓对比指地图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在符号色彩方面的区别与差异,有差异就会形成对比。所谓协调指图面上各种色彩 形式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恰当的比例和彼此相互关联、依存、呼应的关系,形成整个图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色彩极为复杂,研究方法多样。物理学家研究色彩的电磁波谱,化学家研究颜料的物质元素和分子结构,生理学家研究眼脑通道感受色彩的生理机制,心理学家研究色彩的心理感受特征,文学家、艺术家和服装设计家研究色彩的美学特征,制图学家研究色彩制图设计。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认识色彩的观点也不同。本节主要从地图角度,探讨色彩的基本知识及色彩设计。
一、色彩概述
1.色彩的形成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都具有自身的色彩。这种不同的色彩,是由于光的作用和人的视觉而形成的。色彩是光作用到人眼刺激视神经而产生的感觉。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可分为发光体和非发光体两大类。发光体能直接给人以色彩感觉。如太阳光、灯光。非发光体必须依靠发光体的照射才能给人以色彩感觉。如绿树、红花等。一旦无光存在,色彩也就不存在了。光能通过电磁波而传播。牛顿作过实验: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能产生不同波长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光线。人眼可感受的可见光谱为390—770nm(毫微米)。当光照射物体表面时,由于物体具有吸收、反射和透射特性,而使部分光线被吸收;另一部分光线被反射或透射,后者的光线即表现为该物体的色彩。物体呈白色,是因为照射的光被全部反射出来;呈黑色,照射的光被全部吸收。
万物能形成色彩,是由于光的客观存在。主观感觉方面,是由于光刺激引起视觉感官反映。
眼睛的视网膜具有感光层,感光层由棒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它们能强烈吸收光,同时发生物质化学分解作用,这是视觉刺激的根源;然后通过神经传至大脑,从而形成色的感觉。锥形细胞具有红色、绿色和蓝色三个光谱区色光感受物质,分别对不同光谱区的色光可进行感受,而形成红色、绿色、蓝色感觉。其它色彩感觉,是由于这三种或两种,同时或分别对不同光谱区色光发生感受的混合结果。如黄色感觉是同时发生红、绿色感受的混合;青色是绿、蓝色感受的混合;品红色是红、蓝色感受的混合;白色是同时发生红、绿、蓝色同等感受的混合;黑色是由于三种物质均不发生感受。灰色也是同时等同发生三种感受的混合,但感受强度均次于白色。感受强度愈大,灰色感觉愈浅;反之则愈深。
2.色彩三要素
一切色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白、灰、黑等非彩色称消色;二是除消色之外的彩色,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称彩色。
(1)色相。亦称色别。指色彩不同的固有相貌,体现色彩质的差异。如色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任一色相,都是由其投射或反射到人眼中的光波来确定的。色相的不同,实际上是光波波长的不同。颜料(水彩颜料、水 粉颜料、照相透明颜料、丙烯画颜料等)、印刷油墨的色可构成闭合色环(彩图3-1)。
(2)亮度。亦称明度或光度。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亦指某色反射色光的强度。常用明暗、强弱表示。不同色相,亮度不一。如色彩中的黄色亮度最强,品红、绿色中等,紫色亮度最弱。据赫斯特(H.Hurst)研究:白色的亮度如为100%,黄色、橙色、绿色、青色(和红色)、紫色、黑色的亮度依次为:78.9%、69.9%、30.3%、4.9%、0.1%、0.0%(青、红亮度相同)。
同一色相,光照强弱不同,亮度亦不同。光强者,色彩亮度大;反之则弱。如按光照强弱区分,绿有明绿、绿和暗绿之分。同一色相,如在其中增加白色成份,则亮度增加;如在其中增加黑色或灰色成份,则亮度减小。对亮度最直观的解释是非彩色的亮度变化,即白一灰一黑逐渐过渡的灰阶变化。
3.纯度。亦称饱和度或色度。指色彩的纯洁程度,也指色彩接近标准色的程度。正午日光通过三棱镜被折射而分解出的光谱色,纯度最高,被认为是各色的标准色。某色愈接近其标准色,它的纯度愈高,色彩愈鲜明;反之则纯度愈低,色彩愈灰暗。颜料油墨加工、调制的过程中,总会掺入一些杂色,故100%纯度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密切相关,对同一色相,当其纯度变化时,亮度也随之改变。如同一蓝色颜料,渐加入不等量白色颜色或水,蓝色纯度渐低,而亮度渐增大。如渐加入不等量的灰色颜料,蓝色纯度渐低,但其亮度变化要由加入的灰色,和原蓝色亮度的比较来确定,如加入灰色比原蓝色亮度大,变化后的蓝色亮度则增大;反之则降低;如加入灰色的亮度和原蓝色亮度相同,则变化后的蓝色亮度不变。
彩色均具有色相、亮度和纯度的区别,但消色仅有亮度差异,而无色相、纯度变化。
3.色彩的混合
色彩的混合一是色光的混合;二是颜料色的混合。色光三原色(红、绿、蓝)混合得到白光,而颜料油墨三原色(品红、黄、青)混合则得到黑色。
色光混合为加色法混合。其原色光混合:红光R+绿光G=黄光Y(相当于从白光中滤去蓝光);红光R+蓝光B=品红光M(从白光中滤去绿光),蓝光B+绿光G=青光C(从白光中滤去红光)。在原色光中,任二原色光混合所得色光,与另一原色光相对互为补色光,其相互混合得白光,即补色光混合:红光+青光=白光,绿光+品红光=白光,蓝光+黄光=白光。任一原色光与其补色光混合的实质是三原色光的混合,故得白光。色光混合相混的色光愈多,所得色光愈明亮,愈近于白色,故称加色法混合。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对三原色波长规定为:红光700nm,绿光546.1nm,蓝光435.8nm。红光为大红(略带黄的品红),绿光为鲜绿,蓝光为青紫(略带红味的青),详见彩图3-2。
颜料油墨色混合为减色法混合。
(1)三原色。品红、黄、青是颜料油墨色的三原色,又称第一次色,是调配其它任何色彩的基本色,所以又叫母色。各种颜料油墨色,均可由三原色混合而得,但三原色却不能由其他颜料油墨色混合得到。三原色等量混合即得黑色。
(2)三间色。是由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到的颜色,又称第二次色,如品红与黄混合成橙色,品红与青混合成紫色,黄与青混合成绿色。二原色混合时,当比例不同,可以混合成一系列不同的间色,如红橙(红多黄少);黄橙(黄多红少);青紫(青多红少);黄绿(黄多青少)等。
(3)六复色。由两种间色或三原色不等量混合所得到的颜色,又称第三次色。如橙与绿混合成橙绿色(黄灰色);紫与绿混合成紫绿色(青灰色);橙与紫混合成橙紫色(红灰色)等。在混合时,随着比例的不同,可以调出更多的复色。复色一般都含有三原色的成份,所构成的色相纯度较低,不如间色那样饱和。
在实践中,调色时并非完全依靠三原色来调配所需的各种间色和复色,常可真接使用各种现成的颜料、油墨间色和复色。
(4)互补色。三原色中,任意两个原色等量混合所得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补色。如黄与紫,品红与绿,青与橙。互补色混合得到黑色。如黄+紫=黑,品红+绿=黑,青+橙=黑。互补色混合实质是三原色的混合。
颜料油墨三原色和色光三原色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一颜料油墨三原色实际为白光中减去某一原色光所得的颜色。如品红色是白光中减去绿光所得;黄色是白光中减去蓝光所得;青色是白光中减去红光所得。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混合,相当于从白光中减去三原色光绿、蓝、红,故结果为黑色(彩图3-3),减色法混合即由此而来。
加色法混合和减色法混合的区别可用表1说明。
表1 色法混合和减色法混合的比较
比较项目 |
加 色 法 |
减 色 法 |
使有对象 |
电子地图:计算机制图;电子出版系统 |
地图编绘;样图制作;地图制印 |
三原色 |
红光谱区;绿光谱区;蓝光谱区 |
品红,黄,青(每色皆可反射二光谱区色彩) |
三间色 |
黄=红+绿;品红=红+蓝;青=绿+蓝 |
橙=品红+黄;紫=青+品红;绿=青+黄 |
三原色混合 |
红+绿+蓝=白 |
黄+品红+青=黑 |
互补色混合 |
红+青=白;蓝+黄=白;绿+品红=白 |
品红+绿=黑;青+橙=黑;黄+紫=黑 |
混合结果 |
色彩更鲜亮 |
色彩更暗灰 |
混合方式 |
色光连续混合(色光转盘);显示器成色原理 |
颜料或油墨混合;透明色层叠合(油墨叠加、色膜片重叠) |
混合的实质 |
色光空间混合,总亮度加大;直接光混合,混合光为各原色光亮度之和;反射光混合,混合光为各色光的平均亮度 |
颜料、油墨混合,总亮度降低;光是产生色彩的根源;物质的色彩是该物质对光谱中某些色光实现了吸收,某些色光进行了反射的结果 |
二、色彩的表示与感觉
1.色彩的表示
(1)蒙赛尔色彩表示法
由美国艺术家蒙赛尔(A.H.Munsell)建立,国际上应用较普遍。该法由一个色立体来表示色彩三大要素,类似于一个由色相、纯度和亮度三个参数组成的立体空间坐标系。坐标系中心垂直消色轴表示亮度V(Value)变化,顶为白色,亮度为10;底为黑色,亮度为0;白至黑之间,为亮度渐变的9级灰色,亮度从9~1之间变化。围绕竖轴的水平圆环表示色相H(Hue)变化,5种基本色相按红R、黄Y、绿G、蓝B和紫P顺时针排列;5种间色: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和红紫RP则由基本色派生,上述10种色相前均冠于“5”字来表示;这10种色相再各分为10种色,共有100种色相。横轴表示纯度C(Chroma)变化,横轴和竖轴交点C值为0,距竖轴愈远,C值愈大,C值分别用2,4,6,…,12,14数值表示(图3-18)。色立体内可标定任一色彩的H、V、C,标志为HV/C,即色相、亮度、斜线、纯度。如5G6/10,5G为基本色相绿色,6为亮度值,10为纯度值。
(2)色彩命名法
简称色名法,在实践中总结而产生,应用较广泛。
植物名命名:如柠檬黄、米黄、桃红、桔红、枫叶红、苹果绿、葱绿、粟色、咖啡色、洋葱紫等;动物名命名:如孔雀蓝、海豹灰、鸭蛋青、鸡冠红等;金属名命名:如钢灰、银灰、金黄、铁锈红、铁棕、铜绿等;明暗、深浅命名:如明绿、暗绿、浅黄、深黄等;拼写命名:如青绿(绿色偏青)、黄绿(绿色偏黄)、黄橙(橙色带黄味)等。[NextPage]
(3)色谱表示法
色谱是根据彩色图像复制和色度学理论,以标准化为目标,以黄、品红、青、黑四色为基础,把不同比例的网点颜色相互交叉叠印,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到许多标准色块即为色谱。可为地图、印刷、美术、装潢、广告设计图像处理工作者提供重要色彩参考依据。
色谱常包括:黄、品红、青、黑双色套印部分(地图四色印刷参考依据);黄、品红、青三色套印部分;红、棕、黄、桔黄、绿、蓝、紫、灰、浅蓝、深蓝双色套印部分(专色套印)和彩色试验样张。网点比例常分为百分之5,10,15,20,30,40,50,60,70,80等。
(4)色彩数据库表示法
为满足数字制图的需要,在电子、出版系统及有关的计算机制图软件中,常设置有色彩数据库供制图使用,可生成海量有效色彩。如CTP计算机制版系统,其色彩管理软件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的标准色,覆盖了整个可见色域,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可基本做到屏幕显示与原稿、印刷效果图一致。
2.色彩的感受与象征性
(1)色彩的感受
不同的色彩,由于其波长以及和自然界物体颜色联系的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冷暖感:红、橙、黄和阳光、火、血液色相同,有暖的感受;青、蓝、蓝紫和海水、月光、阴影色相近,有冷的感受。故红、橙、黄称暖色,青、蓝紫称冷色。消色白和白雪色相同,属冷色;黑属暖色,灰属中性色。
远近感:眼睛看波长较长的暖色时,晶状体稍“凸起”,使人有近感;青、蓝、紫使人有远感;亮度大的有前进感,小的有后退感;纯度大的有前进感,小的有后退感。
兴奋与沉静感:暖色给人以激动、兴奋、刺激之感;冷色给人以沉静感;绿、紫界于二者之间,属中性色。
轻重感: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亮度。如明色感到轻,暗色感到重。若亮度相同时纯度小的色比纯度大的色感到轻;色彩相同时,淡色比浓色感到轻。
华丽与朴素感:色彩纯度高有华丽感,低有朴素感;亮度大华丽,亮度小朴素;金银色华丽,黑、灰色朴素。
色彩的感受是相对的,如青与紫在一起,青比紫要显得更冷一些;土黄与柠檬黄都属于暖色,但比较起来,土黄偏暖,柠檬黄偏冷。
(2)色彩的主观象征
色彩是物体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人眼感受的产物,必然就会在人脑中出现主观象征。人们对色彩的偏爱受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很大。如我国人喜欢红,欧洲人喜欢白,北美人喜欢蓝等。这种喜爱往往和色彩的联想有关。如红使人想到红花、血液,橙使人想到桔子、霞光,黄使人想到阳光、黄花,绿使人想到幼苗、树木,蓝使人想到天空、海洋,白使人想到白雪、白云,黑使人想到夜晚,光泽色使人想到金、银等。色彩的主观象征(表3一4)在制图中要善于应用,在选择制图对象色彩时应充分考虑色彩的联想及其主观象征。
(3)惯用色彩
惯用色彩是指在制图实践中总结出的常用色彩,其表示的地图要素已约定成俗,在制图中要尽量采用。如绿表示旅游、园林、树林、花卉、草原、平原;蓝表示河流、湖泊、泉水、瀑布等水体以及湿润、冰雪、航海线、航空线;黄、土黄表示干旱、光照;红表示道路、 干燥以及最突出的制图要素;棕表示山地、丘陵、 高原、 等高线、 交通;黑表示铁路,居民地以及注记等。
三、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
1.地图符号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色彩设计优秀的地图,必须主题显明,层面丰富,内容清晰,色彩协调,表现力强,能使读者爱不释手。概括地说,就是既有对比性,又有协调性,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地图的色彩设计,实际上是怎样在对比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求对比,正确处理 对比和协调这一 对矛盾。所谓对比指地图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在符号色彩方面的区别与差异,有差异就会形成对比。所谓协调指图面上各种色彩 形式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恰当的比例和彼此相互关联、依存、呼应的关系,形成整个图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协调的色 彩设计必然是“悦目”、吸引读者;失败的色彩设计必然是“刺眼”,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NextPage]
表2 色彩的主观象征
色 彩 |
主 观 象 征 |
红 色 |
活泼、生命、血、火、热、热情、艳丽、喜庆、忠诚、勇敢、 欢乐、激动、兴旺、进步、温暖、危险、愤怒、灾害、恐怖 |
橙 色 |
收获、秋天、中午、美味、富裕、火、关心、活力、明亮、 华丽、兴奋、愉快、辉煌、饱满 |
黄 色 |
快乐、光明、年轻、明亮、灿烂、丰硕、快活、乐观、春天、 甜美、芳香、颓废、病态、憎恨、奢侈 |
绿 色 |
旅游、年轻、春天、自然、疗养、生命、活泼、兴旺、和平、 单纯、幼稚、贪婪、妒忌 |
蓝 色 |
深远、晴朗、崇高、冷静、真实、纯洁、智慧、深沉、寒冷、 孤独、忧郁、拘谨、约束 |
土黄色、土红色 |
温暖、快乐、高贵、根本、友好、暖和、舒适、深厚、庞大、 稳定、沉着、保险、单调、压抑 |
紫 色 |
尊严、高贵、优越、幽静、奢华、毒辣、恐怖、不安、苦涩 |
白 色 |
清洁、光明、纯洁、和平、爽快、坚贞、冷凉、哀伤、不祥 |
黑 色 |
严肃、庄重、坚毅、休息、安静、沉思、恐怖、忧伤、死亡、哀悼 |
灰 色 |
高雅、精致、储蓄、平静、沉默、平淡、压抑、单调、枯燥 |
光泽色 |
辉煌、华丽、活跃 |
一幅地图通常由点、线、面三种符号构成,点状、线状符号所占面积较小,一般用纯度大的色彩(纯度可达100%),形成强刺激;面状符号所占面积相对较大,且具有背景、底色的涵义,故常使用浅色调、亮度较大的色彩,能和点、线状符号形成“层面性”。另外,要考虑利用符号色相、亮度和纯度的变化,表达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范围、质量特征、数量指标、内部结构以及发展动态等。
2.地图符号色彩的配合类型
地图符号色彩的配合类型复杂多样,常可采用:
同种色配合:将某色相逐渐变化其亮度或纯度,分成不同色级,其协调性最好但对比性最弱。类似色配合:色环上凡相差在90°范围内的各色都含有共同色素,称为类似色,其配合协调性较好但对比性较弱。对比色配合:色环上任一色和与其相隔90°以外、180°以内的各色皆称为对比色,这种配合对比性较好但协调性较弱。原色配合:为对比色配合特例,三原色的三种或两种原色配合在一起对比强烈、单纯质朴,但协调性较弱。互补色配合:为对比色配合特例,即色环上相差180°相对的 两色配合,这种配合对比性最 强烈,协调性最差。
在地图色彩设计中,常用到上述两种以上的色彩配合类型。
3.色彩三要素的设计
(1)色相的选择与设计
色彩三要素中色相是最能引起人兴趣 的要素,是色彩的第一量值。人们常偏爱或厌恶一些颜色,看某物外观时,一般先于亮度或纯度 指出它的色相。色相的主观象征使得其具有文化内涵。并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如喜事用红色,丧事用黑色等。不同色相的视觉感受力不同,且因人而异。若不考虑亮度,色相对大多数人眼睛的吸引力(即敏感度)按红、绿、黄、蓝、紫的顺序排列。
色相的变化常用来表示制图对象的类别和性质。色彩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习惯用色。色相是表示质量特征最理想的色彩要素。色相的类似色组合模式,既可表示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又可表示其数量指标。如绿、黄绿、黄色,既可表示已开发、正在开发和未开发的旅游区;又可表示旅游资源密度高(如30%)、中(如20%)、低(如10%)的旅游区。色相变化加其亮度或纯度的变化,可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指标。
(2)亮度的设计
亮度是决定清晰性和易读性的基础,在决定图面分辨率中有重要作用。从可感受性观点看,亮度是最重要的色彩要素。亮度对比越大,分辨率越高,清晰易读性越好。从生理学观点看,人眼对亮度的差别并不敏感,认出一 特定亮度的能力是有限的。故符号设计对同一色相的亮度变化最好限制在5—6级。
亮度变化具有传输数量变化的涵义,故常用来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指标。暗色一般表示的数量 指标大,亮色表示的数量指标小。因为亮度变化常被赋予数量涵义,故用它表示质量特征要特别慎重,往往是和色相变化结合在一起表示质量特征。亮度变化的色彩组合模式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加亮度变化组合,对比 色加亮度变化组合等。
(3)纯度的设计
将某彩色和中性灰比较能较好理解纯度概念。给中性灰中渐加入不等量某彩色,纯度由0%,渐变为100%(完全饱和)。消色的纯度为0。人眼对纯度 变化的 敏感性不强。纯度和亮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某色相纯度的变化必然引起亮度的变化,亮度差是由纯度变化引起的。在制图实践中,纯度不如色相和亮度那样有用,
但它却很重要。
纯度变化常用来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指标。纯度越大,表示的数量意义越大,反之亦然。纯度变化亦可表示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但常和色相变化结合,使其象征性更强。纯度设计的色彩组合模式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加纯度变化组合,对比色加纯色变化组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