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各地地名由来 澄海澄城雅称凤城
- 人文地理
- 2009-04-24
- 161热度
- 0评论
凤城:澄海澄城雅称凤城,据说有个来历。
传说,过去凤凰山上有两只凤凰,经常为百姓解除灾难。当时,天上王母娘娘需要坐骑,便降旨要这两只凤凰上天。如若抗旨,将化作土山,永不超生。
那时候,海边的渔民生活十分困难,海上经常是浊浪排空,在海上劳作的人经常被巨浪吞噬,葬身鱼腹。这两只凤凰看在眼里,对渔民十分同情。它们商议,纵使是死也不给王母当坐骑,甘化土山锁住狂潮,让渔民安居乐业。
王母娘娘没有方法,只好下令将它们化为土山。两只凤凰朝海口飞去,其中一只飞着飞着,听到了波涛的声音,便慢慢降落在海上化作一座孤屿。另一只飞着飞着,忽然听到一个人在问话:“老丈,这里是什么地方的“港口!”凤凰听到这回答,以为港口已到,便降落了。谁知这里的“港口”是一个村名。
后人就把海中的孤山称为“凤屿”,把玉凤变成的山丘叫“凤岗”。岗南聚居的人家村落便称为凤岗里。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凤岗里西侧建成澄海县城,便雅称为“凤城”。
文祠•文祠路•国公池
文祠路原是澄海县城文祠前的一条横路。由于城区改造,不断:扩展延伸,今天,它已成为横贯澄城方向的一条主干道。这条路东至华侨中学,西至国道,与文冠路相接。
毫无疑问,文祠路得名于“文祠”。可是,有关文祠的解释,许多人不知其详。某著作说那里是学宫(孔庙),便大大地错了。澄海的学宫,在今天的文化路,现址为澄海中学。而按当年朝廷的规定,每个县只能有一座学宫和一座城隍庙,极少出现例外。有些书院私塾,也挂孔子像,立孔子牌位,但从来不敢与孔庙争名号。学宫也附设名宦祠、乡贤祠一类,这些自然可多可少,而主体建筑大成殿,却是谁也不能染指的。黄瓦红墙的外观,也一如庄严的紫禁城的祭礼,要由朝廷派圣裔莅临主持,祭器也由朝廷颁发,每年春秋二度公祭,佾舞有严格的规定,用什么乐器,多少祭品,6名受专门训练的歌生齐唱肃穆的歌,一切不越雷池。祠堂的祭礼则自由得多。
澄海当年的孔庙和城隍庙,置于县署两旁。因后世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也称文庙,但不称文祠。在历史上,庙和宫的级别比祠高得多,帝王神圣才能拥有宫庙,一般官员还不够条件,只能建“祠”。杜甫《蜀相》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诸葛亮封武乡侯,刘阿斗还称他为相父,官阶不算小了,也只能有祠。
澄海县原来的文祠,恰好有多座。县城的文祠,原称韩祠,祀韩愈。因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文公,韩祠也便称为文祠。韩祠在龙潭寺左边,明万历十二年(1584),郡丞、两年前曾代理澄海知县的何敢复建造。清初斥迁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王岱重建。韩祠辟景韩书院,与陆祠、樊祠、王祠相连。上述4祠,后改作敦化书院。这些,后来划归景韩书院,连韩祠也包括在内,实行祠院合一的管理方法。民国时期,文祠一直是澄海的政治中心,其址即原市政府大楼,门前便是文祠路。澄海另外还有几处文祠,其一为冠山文祠,位于神山下,冠山书院后堂,也称考亭祠,祀南宋理学家朱熹(1129—1200)。因朱熹也谥号“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祠也称文祠。
朱熹乃安徽婺源人,晚年在福建省建阳县“考亭”这个地方筑沧州精舍,作为讲学之所,后世也称朱为“朱考亭”,其学派为考亭学派,冠山文祠也称考亭祠。
冠山文祠与冠山书院实为一体。明代澄海知县蔡楠所建的冠山书院分前后堂;前堂一直成为书院,后堂便是文祠。近年已修复一新,对外名曰冠山书院,冠山人却按习惯统称“文祠”。
另一处为苏北文祠,在樟林城内,也祀朱熹。该祠建于明代。清雍正元年重修,改祀文昌帝君,左右配祀韩愈与朱熹。因雍正皇帝倡祀文昌梓潼帝君,全国各地都必须尊崇。在神明面前,韩愈与朱熹也便降至从属地位。由于文昌帝君坐了正座,文祠也升格为文庙,《澄海文物志》有3处列明苏北文庙碑记一类,说的其实是苏北文祠,与县城文庙(学宫)完全不同。
还有一处鸥汀文祠,在鸥汀寨内,同样祀文昌帝君,情形和苏北文祠几乎相同。
综上所述,澄海的文祠,祀韩愈、朱熹与文昌帝君,与孔庙绝不相干。
朱熹只到过潮州城,澄海百姓却对他如此推祟备至。文祠邻近,原有凤山书院,附设朱熹祠。风山书院前,有一个国公池,原址今成文化大厦,也为纪念朱熹而命名。因婺源本属徽州,朱熹死后追封“徽国公”。大多数澄海人不明白这一层意思,为“国公池”这一名称深感不解,因为数百年来,澄海从来没有人官封“国公”的职衔。
莱芜岛:距澄海市澄城东南20里的海面上,有一个莱芜岛,该岛的形状好像一位仰天而卧的姑娘。传说,‘主岛上“东乳”和“南乳”两座山峰,是姑娘的乳房,故此当地人称为“奶脯山”。东面的“东屿”,是姑娘的头胪;东屿附近一片赤褐色的石堆,是姑娘的鲜血,称为胪血石;南面、北面的“南屿”和“北屿”,是姑娘的两只屐桃(小巧的木屐)。相传莱芜岛是一位叫莱芜的神女,因犯了天条而被处死化成的。
当时,这一带的海域里有一个(鱼+乖)(海豚)精,兴风作浪,弄得无数渔家船沉人亡,人民痛苦万分。一天,莱芜神女到凡间游玩,经过时听到人们的哭泣,便化作渔女,问明缘由,即暗下决心:不除妖怪,誓不回天。
一天,莱芜神女随众乡亲出海。方才是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蔽日、,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她心知有异;跃上云端,吹口仙气,把渔船送回海滩,然后拔出宝剑,准备应战。
这时,海中钻出一个脑袋斗大、面目狰狞的(鱼+乖)精,他挥动长叉向莱芜杀来。莱芜一剑挡开,复一剑刺中(鱼+乖)精的心脏,(鱼+乖)精变成了离莱芜岛南侧六里许的(鱼+乖)山。海龙王闻讯,即向玉帝上本参奏,诬告莱芜私下凡间;滥杀无辜。玉帝闻奏大怒,即命天将捉拿莱芜问罪。
天将来到凡间,莱芜问心无愧,不愿伏罪,天将取出正法行刑刀朝莱芜砍去,莱芜倒了下去,化成了山峰岛屿。
涂城:涂城,即澄海莲上涂城乡。
明朝时候,澄海苏湾活跃着一支由王伯宣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伯宣死后,由部将朱良宝继任首领,在莲阳河至东陇溪一带,继续高举义旗,抗租抗税,一时声势大振。
官府得知消息,大为震怒,急派官军围剿。朱良宝带领义军应战。朱良宝手下的两名战将石锋、铁锋,骁勇异常,杀得官军落荒而逃,死伤300余人。其后,官军屡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初战告捷,朱良宝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不思扩军备粮,乘胜追击,反而自封为王,命令乡民挑土筑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又在城内南面修建王宫,一心想过皇帝瘾。石锋、铁锋两将军对此十分不满。官府乘机采用反间计,使朱良宝听信谗言,杀了这两名将军。
官军探知消息,再次发动进攻。这时候的起义军,由于军中没有名将,士无斗志,一片混乱。朱良宝知大势已去,从南门突围,被乱箭射死。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只留下一座空城,令人嗟叹。这座城当地人称“涂城”,即泥土筑成的城。后来,城也没有了,但这个乡仍沿旧名叫下来。
坝头:清同治九年(一八七0),潮州总兵方耀受广东总督瑞麟委派, 清办潮州积案。此后数年,方耀办理“积案”数千宗,在其过程中,他难免良莠不分,殃及无辜。潮阳、澄海是办案重点。澄海鸥汀、南砂、鸿沟、外砂等乡村被杀多人。外砂王厝村(后分割为李厝、林厝、内陇三乡)是重灾区,房屋成片被烧,王姓祠堂遭毁,村民被迫逃亡。史称次事件为“清乡”。
方耀究竟办的什么案?他和外砂王厝村民众有什么深仇大恨?史书记载: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外砂王厝村王兴顺受太平天国影响,率领农民起义反清。王与海阳吴忠恕、陈阿十等配合,发出《告澄海民众书》,先后出兵攻打澄城、鸥汀、隆城。官府发兵围剿,王寡不敌众,渡海出走。
方耀是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起家的。十余年中,他带兵在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和海南等地,对太平军展开征讨,立了战功。清办积案这一年,上距天京陷落仅六载,而各地仍有部分起义军在顽抗。方耀哪会轻易放过消灭“长毛余党”的机会?造反作乱,无论哪个朝代,都是不赦之罪。尽管王兴顺一众早已流亡海外,无辜乡亲受株连肯定是难免的。
除了附逆罪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促使方耀对外砂村民如此清剿?澄海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外砂清乡和澄海城南的郑将军有关。郑将军叫郑懿刚,原籍南澳,官至虎门水师提督。因他屡立战功,深得道光帝赏识。郑母寿诞之日,道光帝御书“喜燕母寿”牌匾赏赐。郑及后告老还乡,朝廷赐他于澄海城南建“将军府”。这座宅第座南向北,面对池仔内(今广播电视大厦),东面是姚厝祠,西面是“三格门第”。门额是石刻“将军府”三字。府第落成之日,面积1X2米的御书红木牌匾高挂厅堂之上,光彩照人。
方耀的父亲方源曾在郑懿刚的部队任过职,故方耀对郑极其崇敬,尊为父执。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八月,方耀调任潮州总兵,不久,便到澄海城拜谒这位郑老前辈。他的轿子一到文祠前,得知将军第便在前面不远,立即下轿步行,以表挚诚。在郑府中,方耀以地方官的身份,询问老将军的起居,在澄海是否受欺侮?老将军告知,受欺侮之事倒未曾发生,但个别村民也过于凶蛮。他老慈娘亡故之后,葬于白沙埔(今白沙良种场),某日,家人抬着猪头前往扫墓,路上遇一外砂村民,抢过猪头便走。郑氏家人恳求说,请让他们祭拜之后,才把猪头奉送。该村民大声斥责说:“天顶雷公,地下咸丰,我是外砂王声丰。生公无食,拜什么死公!”捧起猪头扬长而去。此人也可谓行不改名,坐不易姓的汉子。这次扫墓不成,老将军一直耿耿于怀。
老将军的无意诉说,方耀谨记在心。保一方安宁,正是其职责所在。他决心要惩诫那些凶顽的贼寇。又是外砂王姓!两年后的办积案,他便有了借题发挥的机会。外砂王姓村民也就在劫难逃了。
这一次“清乡”,王姓村民无路可走,纷纷逃往海滩,在咸草地上安营扎寨,安顿锅灶。今天的坝头镇,在“清乡”之前,人烟稀少,水天茫茫,只有一些咸媪田与草寮,清乡之后,三日村、大坝村、四围村、五围村、六围村、七围村、九围村、十围村、以及咸堤、大山沟、下水、透寮、企马线、四合、头份、四十亩、头围、二围、风台墩、百二两、八十亩、东媪墩、灰厝、柴井、北港等,这些以王姓人为主体的村出现了。这是清初澄海斥迁时集体大迁移以来,澄海历史上又一次规模最大的移民。它也是坝头人绝大多数姓王,以及他们始终其宗祠在外砂的根本原因。
当年外砂王姓人拖儿带女,仓惶出逃,连衣物和农具也来不及几件。他们冀望有日能踏上归途,然而,当他们回首家园的时候,触目竟是一片焦土。
然而,历史常走向它的反面。方耀外砂清乡,却加速沿海地区的开发、使澄海出现一个坝头。这是总兵大人始料不及的事情。
吕厝村:澄海上华镇的吕厝村,原来叫“仙门村”。民间传说这里的村门是吕洞宾建的。
明朝时,该村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富户,叫吕宗盛,家财万贯,富甲一方。相传,他儿子与莲阳一位千金小姐结婚的那—天,恰逢滂沱大雨,满路泥泞,行走艰难,迎娶新娘的花轿无法启程。吕宗盛便命众佃户和家丁挑稻谷铺路,从仙门一直铺到莲阳乡,以此炫耀自己家资富足。吕宗盛还向朝廷捐’了一个员外郎,从此更是有钱有势,独霸乡间。
吕宗盛的财产,终于引来了一伙盗贼的注意。经过几番攻打,他们终于攻破吕宗盛的家门,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
可能村中多姓吕,便把乡名叫“吕厝村”。而以前叫“仙门村”可能是一些吕姓人自认是吕洞宾之后的雅称。
田宝塔:澄海县上华镇龙田村头,有一座六角形的小塔,叫“田宝塔”。乡里的人又称它为“镇妖塔”,并且流传着这么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某年五月端午节即将来临,村里的青年男子都在抓紧练习划船,争取夺标。这天早上,有一个青年,他的老婆提着衣服到河边洗涤,忽然看到水里面钻出一条龙来,吐着舌头。这妇人被吓了一跳,马上跑回家告诉丈夫,丈夫不以为然,认为是老婆看花了眼。这妇人越想越害怕,听说女人的内裤可以避邪,便偷偷将自己的内裤换给丈夫穿。
五月初五,各乡各里的龙舟好手都集中在河里。比赛开始,但见龙田村的龙船一马当先,眼看就要夺标的时候,水面忽然裂开一个大洞,将龙船吞没了。不一会儿,又打了一个漩涡,那位穿着老婆内裤的青年被漩涡卷了出来,众人目瞪口呆,忙把他救起。
据说,每年五月初五,总可以在河里听到一阵阵恐怖的声音:“扒呀扒,少个打鼓好师父!”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村里的人建了一座“镇妖塔”,将恶龙囚禁于塔下。自此,便听不到这声音了。
这座镇妖塔的雅称,便是“田宝塔”。
龟腰城:在原来澄海城的城墙西段,有几十米长的地方,呈罗锅状,俗称“龟腰城”。那是由于地层凹陷所致。幸好均匀下沉,没有坍塌的危险。这可便宜了那班顽皮的孩子。夏天入夜,城门关闭,要出城游水,别处无法攀登,只有“龟腰城”这一段较容易跨越。趁着月色,蹑手蹑脚,赤足而行,用五个脚趾紧按石缝,双手揪住那些鸟榕、乌脚芼类。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便可出城游个痛快。
“龟腰城”内外,有几个出名之处。一处是打索人家。当年,人们用咸草打跋桶索,还用麻皮打筐索畚箕索粗桶索,还有渔船渡船用的船索。龟腰城脚打出来的索最坚固耐用,而且规格齐整,远近闻名。无论“九圈”或“七圈”的跋桶索,决不会差错分毫。许多上街叫卖跋桶索的人,都来这里批发。于是,一条西城边,幽长幽长的,总见那打索的少年们在穿梭。后来城拆了,合作化了,建立打索社,依旧在城扯打索。接着,跋桶索少见了,却打起尼龙绳来。听说他们还为轮船打过缆绳。
龟腰城边,还有打铁社。起初,有几个潮阳人来此打造锄头镰刀。潮阳是有名的“人县”,从事手工业的人很多,工艺也精细。“打铁社”后来扩大了规模,许多铁农具、家具和泥水工的工具都能打造。龟腰城外,是“水归池”,城边众水归聚之处,却讹称“水鸡池”。水归池那边,是吴厝村和陈厝乡。两村昔年同属北社,今天同属西门乡。吴厝村有座“番仔楼”,建造得极其精巧。番仔楼脚的西环城河,五十年代还水质清澈,可以游泳。澄海有名的儿科医生吴仰松是吴厝村人。陈厝乡出名舞蜈蚣。廿世纪初,有几位外省补鞋弟在此居住,夜里无事,总要干点什么活动。一夜,每人拿起一个火炭筐,居然像模像样舞起蜈蚣来。这下子,触动了乡人的灵感,乃加以编排创造,一出饮誉海内外的民间舞蹈便这样诞生了。
近西门处,有一家专做“姑苏香腐”。这种黑色带汁的香腐,甘甜可口,是向潮州城老君堂学来的,深得姑苏游方道士之真传。
澄海本身是个移民社会,近代仍有外方人不断前来补充。那些澄海人不屑为之的事,便是外地人的职业。好像前面谈到的打铁及补鞋补鼎等修补行业,开头都是外地人干人。加工豆干香腐也远非澄海人之所长。还有列为“三不友”的剃头匠和轿夫,都是江西、兴梅等地的客家人的固定职业,很少有本地人愿意参与其中。这类外地人多居住在城边附近。轿夫们则大多集中在内新溪。后来找轿行业冷清,只得另谋生路,有的转行卖药根,医起打积伤来。他们为澄海出尽苦力,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值得大书一笔。
李月庭大破溪南资福寺
明时溪南董坑村有个资福寺,寺中有九十九个和尚,主持横山法师凭借他所练武艺与遁地隐身之术,独霸一方,勾结海盗、山寇、敲吸民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附近百姓怨声载道,对寺院恶僧恨之入骨。
资福寺有不少梯形山格香火田,都由附近梅州、仙门、董坑、李厝等村佃户租种,佃户们一年四季勤耕劳作,收成谷物还了寺院地租,所存无几,生活十分凄苦。
有一年夏收完毕,佃户挑谷子到来交租,寺中和尚特制大斗加收租谷,饥饿不堪的佃户叫苦连天。其时寺中和尚放出很多母鸡杂在交租人群中寻食谷物,突然有一只母鸡跳进李厝村佃户李老大的空萝里,李老大不知箩中有鸡,顺手脱下竹笠盖在箩口上面,偶被小和尚看见,认为李有意偷鸡,便破口大骂,扬言要打断偷鸡者的脚骨。老大一听气愤万分,据理申辩。小和尚上前掀开箩顶竹笠,一只母鸡从空箩里跳了出来,就这样,可怜的李老大被扯到恶僧横山跟前,被他一个“黑沙掌”劈倒在地,脚骨折断,几度昏死。还租的佃户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扶他回家,李老大自知难以活命,再三嘱咐儿子李月庭,定要报此血海深仇。言罢口吐鲜血,含冤而死。月庭母子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在乡亲们帮助下,李妻草草掩埋了丈夫。此后,母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为把儿子养大成人,报仇雪恨,李母给人家椿米、缝衣、当佣妇,受尽凌辱欺敏;小月庭闭门攻读兵书,苦练武艺。十年后,月庭已成为一个精通十八般武艺,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的男子汉。二十岁时,他经省试,中了武举,受到朝廷重用,带领兵马,守卫疆土。
李月庭虽然封了官职,富足荣华,但他并没有忘记父亲生前嘱咐,时刻思念回乡报仇。后来他终于向嘉靖皇帝请旨,蒙圣上恩允,打着“除暴安良”旗帜,带领二千军士,南下剿灭恶 僧。官军进入潮州地界,月庭把大兵驻扎府城外,自己带一支精锐部队,开回澄海湾都李厝村。月庭回村,母子相见抱头大哭,众乡亲奔走相告,纷纷向李月庭控诉恶僧横行霸道的罪行。李月庭与乡中父老一起,定下了剿寺大计。
资福寺横山法师探得月庭带兵前来报仇,急忙请来海盗、山寇头子,商议抗拒官军计策。他们狼狈为奸,挖壕沟、备檑木,又在寺院大殿下密布机关,扬言要与李月庭决一死战。月庭为主动掌握战机,连日派密探,摸清地形,并把官军大营从潮州府移到苏湾莲阳一带,选择吉日,分兵三路,由白石山、树涝尾、东山埔逼进资福寺。
这时,九十九名僧人及海盗,山寇在主持横山法师的带领下,准备利用地道,卡隹机关,湮没月庭官军。
凌晨四时,突然炮声大起,官军按指定路线,冲向资福寺。顿时杀声震天,官兵很快突破贼寇防线,攻入大殿,开展一场恶战。众和尚被杀得大败,他们按计划全部遁入地道,卡住地下机关,企图一个个扼死官军。月庭见和尚突然遁走无踪,遂命军士细心寻找。董坑、梅州、仙门等村民众及时赶到,协助月庭辨认地道入口,在大殿周围铲地皮、挖道口、灌毒烟......却始终不见和尚身影,原来,逃出洞口的和尚又采用隐身术隐进九十九棵芭蕉丛中。月庭无法,只好传令搜索寺外芭蕉丛。说来也巧,有一恶僧,运动芭蕉叶从背后猛击李月庭,月庭盛怒之下,挥剑砍下芭蕉树。只见一颗血淋淋的和尚头从砍断的芭蕉树滚下来,众军士大吃一惊,细心观察,竟发现所有的芭蕉树都似人形。月庭下令砍伐剩下的九十八棵芭蕉树,恶僧们颗颗头颅随着滚下芭蕉林,血染遍地,芭蕉树变成无头尸。官军大获全胜,打开禁房,放出无辜百姓,从仓库中运出万担粮食,然后放了一把火,把资福寺夷为平地。
董坑、梅州、里美、李厝一带村民为纪念这位除暴安良的英雄,在月庭幼年牧牛的云髻山下刻下“步云梯。月庭读于此”二行石刻,后来又把资福寺旧址称为“李月庭”。
鲤鱼窟:澄海南洋余厝乡附近,有个地方叫鲤鱼窟。现在这地方已经平整了,但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有关的故事。相传,南洋余厝乡有一个人,善于看风水,但他为人却疯疯颠颠,说话有时似真似假,叫人摸不着底里,人称“余半仙”。
那年,余半仙的母亲去世,兄弟们三番两次催他去看风水,他总是慢吞吞地说:“慢慢来!”
到了第七七四十九日那天傍晚,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余半仙对兄弟们说:“要得好风水,就扛上棺材跟我走!”兄弟们见这天气,都十分为难。但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又不得不信。只好抬起棺材跟他走。
棺柩一出乡,雨下得更大,兄弟们边走边怨,他一个人晃悠悠地说:“嫌路难走,就把棺材放在这里!”一看,这路面少说也有3尺水,怎么可以停放棺材,兄弟们破口大骂,余半仙说:“要葬就停下,不葬就扛回。”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回家了。兄弟们边骂边将棺材抬回乡边草寮停放。
等兄弟们回到家,见余半仙已正呼噜大睡,兄弟们见了,便一把将他揪起。他却嘻嘻笑道:“我选了鲤鱼地,时机难逢,刚才大风大雨,那鲤鱼已翻身,翻出鲤鱼窟,还来怪我?”兄弟们赶去刚才那个地方一看,果然如此,这才后悔不迭。
黄厝草:澄海莲花山麓一带,过去称苏湾都。苏湾都近海处有一片媪田,名叫黄厝草。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而关于这个地名来历的传说,却百年来流传不衰。
传说200多年前,东前溪村出了一个清官,名字叫黄天寅,生下来时便身材高大,浓眉大眼。他自小喜欢使枪弄棍,练就一身好功夫。后来考中武进士,被康熙皇帝选为御前侍卫。后来又被派到乍浦任游击。黄天寅到任以后,关心民间疾苦,革除陈规陋习,减轻乡民负担,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受民众爱戴。但不少恶绅却对他恨之入骨,总是想找碴子来整他一下。
后来,黄天寅告老回家。恶绅即向官府诬告他中饱私囊,贪赃枉法。官府不明真相,奏知皇帝,皇帝即派暗探到东前溪明查暗访,方知他一家四壁萧然,家境极为困难。皇帝一听汇报,对其大加嘉赏,恩赐黄天寅“跑马插旗”。
黄天寅遵旨而行,他骑着马,边走边插旗。等他插完了旗要回家时,但见迎面来了一群丢却田地的人,跪在他的面前求情。黄天寅顿生恻隐之心,郧叫人把黄旗都收回来,策马来到海边,将旗一掷,只得到一片咸媪地。人们感其恩德,将这里叫做“黄厝草”。
古葵泉井:澄海风岭山下程洋岗村有口古井叫“古葵泉井”。传说,这口井的名字是宋帝昺给起的。
南宋末年,宋帝昺君臣一行受元兵追击,仓皇南逃,来到这里,口渴难忍。忽然,他们发现山脚下有一古庵。
众人精神为之一振,急忙走向古庵。
他们来到庵前,只见上面写着“古葵庵”三字,旁边有一口井,但是却没有桶打水。宋帝昺喟然长叹:“难道此井也欺我么?”说来也怪,话刚说完,井里的水竟涨了起来。
众人大喜,饮足了水。宋帝昺便命陆秀夫将“古葵泉井”四字题在靠井栏的墙壁上。
从此,这古井便远近闻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