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子 区域差异、贫困差异、土地利用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中央政府和领导历年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不能放松农业。再则,中国有数亿农村人口,所以农村建设问题绝对不能放松。下面是来自龙花楼研究员的关于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因子:区域差异贫困差异土地利用,并提出了对策措施:注重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扶贫、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1090美元,它标志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益提上日程。目前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时间的观点不一,有15年、20年、40~60年、100年等说法。研究农村问题的著名学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克洛克教授认为,农村问题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边缘化密切相关,这一边缘化因农村生活方式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交互作用的不同而各异。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人口多、各地情况各异,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部署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先,研究探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尤为重要。

潜在问题

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诸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不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的新农村建设方案是行不通的。因此,区域差异、农村贫困差异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是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3个主要的潜在问题。

其一,区域差异。运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几个指标即可揭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约为0.198公顷,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西部地区文盲人口比率最高,达15.21%,几乎是东北地区的3倍。GDP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以东部地区为最高(52%),西部地区最低(43%),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西部地区则最高(18%),东部地区最低(8%)。

东部地区铁路和公路的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内的路线长度)几乎是西部地区的5倍。东部地区的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GDP)为1200万元,是西部地区的24倍。比较明显的省际差异有:在1990~2005年间,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省份主要是上海和江苏,分别减少了49.6%和30.3%,而在新疆、云南和陕西的农村人口,这期间分别增加了52.9%、29.6%和28.7%;1978~2005年间,贵州、云南和陕西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70%以上,而这期间天津和山东这一差距分别缩小了30.5%和20%。

其二,农村贫困差异。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2003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上年的人均纯收入627元调整为637元。按此标准,2003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900万。将2002年末选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非贫困地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们农村扶贫困工作任务的艰巨性:贫困地区的文盲人口比例达20.7%,而非贫困地区这一比率仅为9.6%;贫困地区的人均GDP仅为非贫困地区的一半;非贫困地区有28.4%的住户装有电话,而贫困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6.54%。多数贫困地区受制于严酷的环境条件,如高海拔、土壤贫脊、草地退化、沙漠化和大规模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如此,这些贫困地区还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缺乏、交通不便、缺水、医疗教育条件差、农业生产率低和非农产业不发达等问题。

其三,农村土地利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与人类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上。一方面是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耕地转为能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水域和果园。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616万公顷。耕地面积的减少及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将对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如果我国的耕地面积按照近期这一速度(123万公顷/年)持续减少并不加以控制的话,“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论断将不再会是危言耸听。[NextPage]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的萨吉森博士在研究中国的农村建房时曾发问:为什么在中国人口稠密的农业高产区农民粗放地使用原本稀缺的耕地来建造住宅?为什么曾经为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而立法保护耕地的中国政府却难以控制农村建房的扩张态势?农村建房已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之一,不容忽视。一方面,农村建房是我国建设用地的主体且近期增长迅猛;另一方面,新增的农村建房不注重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缺乏科学的村庄规划,“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和“一户多宅”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农村建房已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之一,不容忽视。一方面,农村建房是我国建设用地的主体且近期增长迅猛;另一方面,新增的农村建房不注重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缺乏科学的村庄规划,“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和“一户多宅”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策措施

一、注重区域差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极为突出。区域差异应是新农村建设对策措施的灵魂,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措施,应与当地的区域自然、社会条件及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东部地区的生产发展已不是主要问题,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需得到重视,其新农村建设应强调“村容整洁”这一目标。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低于东部地区,应汲取教训,防止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二、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模式。中国加入WTO后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必须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如何应对这一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并提高效率是关键。考虑到中国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明显的区域差异,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料、饲料、肉、奶等基地。当然,这些模式的确定与发展有赖于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关键的农业生产资源。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结合自身的资源、技术、资金、生产传统,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

三、加强农村扶贫。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在扶贫方面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真正的问题出在这些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上:一些资金被挪用,一些资金是以项目的形式配置,没有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可考虑以如下方式加强农村扶贫: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饮用水设施、农村道路、住房条件、广播电视设施等;加强各种方式的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组织专门的技术培训,帮助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政府扶持引导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处于边境上的贫困地区,可利用跨境贸易和经济合作所提供的各种机遇来消除农村贫困。

四、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近20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土地的破碎程度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性,这一状态不利于机械化高效农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今后还要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并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无疑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此,为发展现代农业,农用土地整理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改善土地质量、灌溉条件和农业机械的可达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全面完善土地生产条件,促进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地方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登记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破产乡镇企业的闲置厂房、一户多宅的情况,估算整理潜力,然后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当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