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院士谈北京人居环境发展战略之城市交通问题

北京堵车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交通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从属于城市甚至是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基于新理论的剖析已经被清华大学编辑到《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中。吴良镛在报告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项非常规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宜以新的发展解决历史遗留的矛盾;以新的空间格局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以新的创造性规划模式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这一历史转折,是北京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11月15日通过评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理论与典型范例研究”,项目组的专家们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滇西北等地区做了典型案例分析。应记者要求,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两院院士吴良镛介绍了北京案例新理论和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效果。

方法论直击

“单中心”和“摊大饼”
新项目的方法论第一条被归纳为“以问题为导向”。北京交通成问题,正好可以当作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每年都向外扩张,放射环行道路在城市规模不大的情况下是个办法,但是不能够无限制发展,”吴良镛说,“越放射越环行,最后要聚焦呀,就聚到城里来了。”

“庖丁解牛”和“牵牛鼻子”是方法论第二条,用于简化问题、抓住要害。利用这条方法论,吴良镛等发现,首都北京聚集了许多功能,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等等。但是目前中心城区聚集的功能太多,而且这些功能多聚焦于历史文化精华地区。同一空间中安插多种多样的功能,导致历史风貌不断丧失、交通压力与日俱增、规划绿地不断被占、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同时,放射道路将大量城市发展引向城市中心,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单中心聚焦”,过于密集的环路建设不断沿线集聚,与原有城市发展连成一片,呈“摊大饼”式无序蔓延。二者不断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吴良镛说:“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根本办法是将单中心变成多中心,更合理地采取功能布局。”

要解决城市战略规划这个人居环境的复杂系统问题,吴良镛等人提出了“综合集成,螺旋上升”的方法。“城市要保护、又要发展,是矛盾。但要把北京的保护与发展放在一个空间里头是不可能的,很简单,放在不同的空间来解决是最有效的办法。”于是,他们提出了京津冀统一发展的战略模式,从生态、交通、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等等共同协调考虑,互补互助,把小城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这项建设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于两年前完成,并受到有关省市的重视。最近两年,专家们开始在这个框架下研究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具体战略规划。

世界大都市需要多中心

北京作为首都,必须发展成世界城市体系的一部分。总结世界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北京非常有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伦敦、莫斯科、巴黎等的规划思想都在不断发展”。吴良镛举例说,伦敦突破“中心城-隔离带-卫星城”的大伦敦规划空间模式,沿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莫斯科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将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设施在“三环半”地带集中建设,以改善中心聚焦的困境;巴黎为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积极的规划布局措施:1965年规划南北两条平行轴线发展新城,1994年规划建立多中心的整体格局。相对来说,北京城市核心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区)人口拥挤、密度最高,而城市建成区规模相对较小;采用“中心城-绿带-卫星城”的模式,影响了北京的城市规划结构。

目前东京正在艰难地探索多中心路子,虽在交通等方面倾尽全力,但有许多问题仍很难解决。如工作地集中在中心区(CBD),居住区远在外围,造成拥挤的上下班人流,即使再企图实现多核心的结构已甚难矣。北京当引以为戒,否则东京的今天就是北京的明天,况且北京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如东京,即使耗费巨资补救,效果也远不如东京。

大空间解决大问题

区域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城市不能独善其身,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只有从更大的区域尺度——城市地区来考虑产业、人口与资源的配置,才能疏解城市在某个地域的过度集中。同时,对北京来说,要面向世界城市,结合现有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调整整个地区的城乡空间布局与生产力布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区。
 
吴良镛说,区域整体发展是未来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基本战略。从世界、亚洲、环太平洋、中国等不同层次审视大北京(京、津、冀)的发展,都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寻求城市地区的整体发展,以群体合力参与国际竞争。

吴良镛等人就此提出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构思:旧城有机疏散,重整历史文化风貌,重塑整体的有机空间秩序;市区建成区整治,增加优美宜人的公共空间,形成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城市格局;“新城”建设,疏解中心功能,改变郊区落后现状,郊县村镇根据情况逐步向新城集中;大北京地区整体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挥“地区城市群”的整体效益。如何发展地区城市群、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呢?吴良镛等提出策略:利用“北京湾”历史地理条件,加强京津及渤海湾、中原地区以及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联系;推进京津“城市群”发展,开发河北省三河、秦皇岛一线小城镇以缓解京津中心城压力;建设北京“新七环”城市链,缓解中心大团压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行动计划要在2008年前初步见效

“上述战略构想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吴良镛说,“结合当前迫切的问题,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近期就能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最终促进有序的全面战略转变,是实现北京空间发展战略构想的关键。”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2008年前形成初步而明晰的城市新格局。
“要用极轴式、多核心、网络化分片发展的空间格局扭转北京的‘摊大饼’,”吴良镛说,“继承北京历史上‘分散集团’的规划思想,并在指定的东部、西北和西南逐步建设新城,发挥区县积极性,以较快扭转当前难以控制的态势,有效疏解中心大团,这就是‘新分散集团’模式。”同时,形成“多中心并联式”空间结构,把城市空间发展为东(发展带)、中(历史带)、西(生态带)三轴线,以多中心发展,疏解中心大团。

对于交通体系,吴良镛等考虑得很多。他们提出了6条措施:疏解中心城区交通,构筑快速交通走廊联系郊区新城;为推进东轴线发展,强化东部多层次、网络化交通体系;预留未来首都第二机场与京、津地区的交通通道;基于现有铁路网,建设郊区铁路干线;构筑从怀柔到亦庄的轨道交通,以促进东部地区发展;加强与天津的联系,妥善处理拟建的京津快速铁路及第二高速公路等,在北京东部地区预留交通枢纽用地。

此外,吴良镛等还建议把北京规划中的“七环”移至京冀交界处,“新七环”与京沈、京津、京开、京石等对外交通干线的交汇点作为新的区域发展点,容纳未来的人口增长,发展多种功能。从“新七环”的规划建设中,探讨京冀合作开发,谋求双赢的区域发展途径。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上述基于新理论的剖析已经被清华大学编辑到《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中。吴良镛这位耄耋老人在报告的结尾用粗黑字体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项非常规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宜以新的发展解决历史遗留的矛盾;以新的空间格局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以新的创造性规划模式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这一历史转折,是北京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