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人工、社会因素

建设美好城市形象途径是什么 ?如何使自己的城市有特色 ?我这里的城市特色应该是怎样的 ?

影响城市特色的因素有很多,城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城市特色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被人认可的。建设美好的城市形象也要靠日积月累,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除非是历史上已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对一些新建城市,让专家说出盖什么样的房子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还是从现实出发,着力于提高设计水平、文化品位,整治环境,完善功能。

就其途径而言,可以归纳为 4句话:尊重自然,突出自然之美;保护历史遗产,延续历史风貌;精心创作,维护城市整体关系;加强规划管理,长期坚持不懈。

城市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各有千秋,尊重自然,延续历史,城市的特色也就在其中了。许多城市的建筑特点与城市历史、自然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长时间流传下来的建筑和色彩自有它结合自然方面的道理。北方气候寒冷,建筑则较为封闭,外型敦实稳重,室外晴朗的蓝天色泽饱满,建筑色彩也就浓重鲜艳。南方温暖,建筑则开敞剔透,屋顶有轻盈的翘角,灰白为主的淡雅色彩也正为了与绵雨朦胧相合。

(一 )
所谓“形象者”,一般指的应是外观,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只谈外表似乎是不够的。著名建筑师萨里宁曾经说过:“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那里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所以,研究城市形象还必须涉及内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看一个人,不只看他的外表长相,还要看他的作派,举手投足、语言谈吐,是粗俗猥琐,还是文雅大方,这就是“仪表”。

对城市来说也是如此,美好的城市形象不只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风貌,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既要重视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创造,又要考虑功能适用,体现对人的关怀,反映城市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搞了大片草坪,周围却围上高高的铁杆,游人不得入内;或全做成硬铺装,无树、无草、无凳,让人无法停留。这种“许看不许摸”、“中看不中吃”的做法,不是值得称道的做法。

我们现在探讨城市形象问题,其目的是使城市的形象更加美好。由于目前普遍的问题是城市面貌单调雷同,所以,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就是塑造美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那么城市的特色是如何构成的呢 ?是哪些因素使我们感到此城市与彼城市的明显不同呢 ?

城市的特色可分解为 3个方面因素:

1、自然因素。指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川名胜等,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我们要保持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就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表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果人工的建设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那么特色也就在其中了。
2、人工因素。指一切人为建造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建筑师、规划师最好的用武之地,是城市建设工作者创造活动的归宿。

人工因素有许多内容,概括地可以分为:[NextPage]

建筑形象。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便是通过建筑的形象,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都可以造就城市的特色,单个的建筑要想有特色,需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城市要想有特色,却要求大量建筑的求同、相似。每栋房子看去会有所不同,但它们总有一个统一的格调,统一的形象特征,有一定意义的重复。毫无变化的重复是单调,毫无规则的变化则是杂乱无章,有微差的重复则会产生美感。

规划布局。城市中的建筑总是按着一定的方式排列,同样的建筑由于布局排列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北京城的规划严整方正,自永定门始的长达 7.8公里的中轴线,突出了城市的宏伟气魄。天津沿海河布置街道,道路弯曲,使人在行进中感到街景不断变化,随时给人新鲜活泼的印象。长春的圆形广场、放射形道路,自有另一番情趣。

绿化。树林花草本属自然之物,但城市的绿化是人工化的自然,所以还是归在人工因素之中。园林的绿化是自然的缩影,人们对自然的欣赏有差异,浓缩自然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雕塑、小品。它们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城市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城市雕塑表现形式很多,具象的可以点醒主题、提示事件,抽象的可以活跃气氛、引发联想,一些成功的作品,如广州的五羊群雕、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渔女已成为城市的象征。

3、社会因素。它是人工因素的深层依据。人们是按着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来塑造城市的,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化观点加到物质实体的建设中去,不了解这些社会因素就不好理解许多人工因素之所以然。

城市中人的活动也构成了城市的特色。我们到一个新的城市,常被那里人的衣着打扮、民族风情、方言习俗所吸引,如果没有了这些,承载这些行为活动的物质实体存在,也就只剩下了个空壳子。 自然因素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绘出美好的图画;人工因素是规划、建筑及所有城市建设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因素是人工创造的依据,是我们应认真发掘和认识的。

(二 )
城市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感。如果能通过规划处理,保护环境,突出主题,使周围的新建筑与之协调融合,共存共荣,造成一个有特色的典型区段,这对建设美好的城市形象将是大有益处的。

文物古迹与周围新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外乎有 3种手法:或者协调,或者对比,或者以绿化隔离以减少形象上的冲突。作协调处理,要多一些形象上的相关;作对比处理,要切实注意主从关系。

城市中建筑的设计,要先重美观,再求特色。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不可一味追求“时髦”,抄袭“前卫”;二是要维护城市的整体感,多考虑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NextPage]

城市的建筑是处于环境之中的,考虑周围环境、考虑左邻右舍的关系应该是设计原则之一。贝聿铭先生谈自己的设计时曾强调“ CONTEXT”原则,该词在一些文章中被译为“文脉”,其含义是“上下文的关系”,用在建筑上不但讲历史文化上的关系,也讲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讲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建筑设计考虑与环境的联系,并不会限制创作的构思,相反倒容易形成巧妙的构思。

建筑应该创新,应该表现出时代感。但创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借鉴西方可以创新,继承传统也可以创新,借鉴不等于模仿,继承不等于复古。按中国当代的观念、情趣、理想去设计,去表现时代感,就是一种创新。

建筑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必然会对建筑及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有一点必须认清,城市和建筑是兼有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双重属性的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对城市和建筑发展趋势的曲解,往往是由于没有把握住两种属性的本身有很大不同。科学技术的前进多是靠突变,靠发现、发明,它可以否定过去,“喜新厌旧”。

文化艺术的前进较多地是靠积累和渐变,对过去有更多的继承和包容,允许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不时地回顾传统。这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带有规律性的共同现象。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属性,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属性,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文化艺术求其情,人们对城市及建筑的要求是既要合理又要合情。在信息高度发达、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追求个性,尊重个性,逐渐成为趋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循守旧固不足取,发展进步并不会使建筑走向“国际化”。

最后要说的是城市形象的改善、城市特色的形成是要靠长期坚持的,这就必须要做好规划,健全法制,加强规划管理,按规划实施。我们相信,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法制化的管理和各届城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自己的城市漂亮宜人,可欣可居,成为令人想往的家乡,全国的城市也就会各具特色,百花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