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与城市文化信息 从人文关怀角度审视城市街道空间

街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由各种建筑实体以多种形式围合而成。不同尺度的建筑实体、不同的围合方式,形成的街道在人们的视觉感受、景观构成、乃至整个城市形态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着城市的景观轴线,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各种活动。

城市街道空间隐含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信息,街道空间里演绎着百姓的生活万千。街道在组织城市景观轴线的同时,也在组织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如何对城市各级街道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从城市整体对道路系统进行分级,尽量做到客货分流和部分人车分流,从具体的街道空间入手进行详细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场所。

摘  要: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形成,在“前汽车时代”,街道基本保持了宜人的空间尺度,街道承载的功能也比较综合。“后汽车时代”以来,城市街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所具有的功能开始逐渐分化,快速路、步行街、商业街开始出现。本文试图从萨迪夫先生提出的“后汽车时代”的概念着手探讨城市街道的形成过程,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城市街道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街道   商业步行街  城市空间  汽车时代

1.城市街道空间

1.1城市街道空间的概念

街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由各种建筑实体以多种形式围合而成。不同尺度的建筑实体、不同的围合方式,形成的街道在人们的视觉感受、景观构成、乃至整个城市形态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着城市的景观轴线,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各种活动。

1.2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历程

城市街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由建筑围合形成的。最初是零散的聚落或院落空间,之后是为了满足人们交流,主要是物物交换而形成的市场空间。结合实际地形地势,围绕市场由院落群体组织形成了街道空间。在汽车出现之前,城市街道基本保持着这样的态势。19世界末,汽车发明之后,城市街道随后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以汽车的出现为标志,将城市的发展分为“前汽车时代”,“汽车时代”和“后汽车时代”,来研究城市街道的发展演变历程。

1.2.1“前汽车时代”的街道

前汽车时代,城市街道空间参照人的尺度。人们的出行和交往以步行、人力车或马车为主。早期街道功能单一,只满足人们基本的通行行为,街道的形成基本是遵循自然地形,依势而成,形成了许多富有韵味的城市街道空间。

1.2.2“汽车时代”的街道

自从本茨于188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后,就意味着“汽车时代”开始了。20世纪初,汽车还十分稀罕。开始汽车只是工农业生产和商业交通的必要运输工具。汽车的大发展依赖于道路系统的发展。城市道路的空间尺度在一定范围上开始转变为汽车尺度。城市的物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问题已经不只是传统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各种问题,汽车发展带来的问题与之叠加,使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城市到底是集中发展还是分散发展成为各国城市规划、建筑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喋喋不休的争论声中,许多富有人情味的城市街道空间已经开始消失了。

1.2.3“后汽车时代”的街道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是哈佛大学城市规划学家和建筑师莫什·萨迪夫的一个构想。他认为后汽车时代的城市是由分散的、低层的居住邻里混杂着受保护的开放空间构成的广泛网络,并且与之相对应的是,突兀在天际线上的一系列充满了文化、街道生活、多样的商业、公务及居住机会的以及多样的服务和娱乐的密集地区。不同区域的边界和节点是交通的枢纽,也是营造理想环境的地方。但是,萨迪夫构想的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描述的是今后的一个方向。或许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就散布在那些边界和节点之中。

[NextPage]

2.人文关怀的提出和实践

2.2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当时的人文主义是为反抗“神本主义”对人性的压迫而提出,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作为当代的人文主义,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等问题以外,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即“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使人文关怀的视野从纵横两个向度大大拓展,从人类社会延伸到了自然界,从当下延伸到了未来,体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

2.2人文关怀的实践

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很多领域都有运用,在建筑、城市规划中也早有体现。不仅是通路规划,绿化规划,整个城市规划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思想。从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欧美的城市美化运动,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追寻良好的住区、休憩地设计方案以解决精神上的放松,缓解身心的疲惫。

3. 城市街道设计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隐约看出城市街道的演变轨迹。建筑排列形成的小尺度步行街道——稍微加宽的可供马车通行的街道——大尺度的汽车道路——城市快车道。在全球范围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每个发展阶段,街道空间隐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街道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购物、交往、散步、娱乐等社会活动。但是,快速发展的城市道路系统正改变着人们的活动行为和活动场所。很多具有多元化意义的空间开始消失。人们在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恢复这些功能支持的空间。

3.1城市街道的分类和作用

按照城市道路的功能,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的作用是满足城市交通运输,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是车速高、车辆多车形道宽。生活性道路的作用是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不同性质的道路有不同的功能支持,因此,其设计的目标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2城市街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街道的演变过程和现在城市道路的分类来看,城市道路设计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开始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国目前很多城市中的道路性质模糊,因此,无法依据道路性质对两侧的街道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许多以交通为主的道路两侧布置了较多的商业空间,生活性道路两侧的街道空间却乏然无味。人文关怀的精神还只停留在口号阶段。或许是设计理念、管理机制等多种原因使城市居民缺少良好的休憩场所,只能三五成群到“农家乐”打发时间。人们的消费水平已经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然而城市能够提供的行为支持空间却还相对滞后。

3.3城市街道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在城市街道设计中贯穿人文关怀思想的基础是城市要有良好的道路骨架,合理的道路系统分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道路地段,区别对待进行设计,给人们提供多元化、多时间段的选择。

[NextPage]

对大尺度的交通性道路来讲,路面是供汽车通行的。对行人而言,街道空间已经退缩到道路两侧的建筑附近。因此,这些地段设计要考虑的对象是在车里的人和行人两个部分。街道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在快速运动状态下车里面人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道路两侧行人行走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交通性道路的设计提出以下原则:

(1)醒目的道路指示标志;

(2)合理的道路断面设计;

(3)取代建筑,采用植被设计在道路两侧形成富有变化的视觉景观;

(4)在道路两侧富有变化的景观节点营造宜人的小环境;

生活性道路主要分布在居住区中,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短距离的购物、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因此,相应的设计应该提供这些行为支持的场地与环境。

(1)总体上,采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的原则,将街道空间形成具有边缘、区域、节点的空间系统。在居住区、小区的道路上结合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级别的公园,水面。这些公园、水面是开放性的空间,可以与住区形成自然的边界。在道路的转换节点上,可以布置包括下沉式的各种街头广场,增加住区的活力;

(2)利用建筑实体和植被运用,在小区级道路上安排1km服务半径的退后空间,满足在住区内无法欣赏的风景;

(3)小区级道路的两侧设置精美别致的、规模适当的店铺,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4)各级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5)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布置;

此外,在中心商业区,可以开辟步行街满足人们多功能的购物、娱乐行为,在开放的城市公园、滨河地区等具有自然边界的地段,设置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的休闲、社交活动。

4. 结语

城市街道空间隐含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信息,街道空间里演绎着百姓的生活万千。街道在组织城市景观轴线的同时,也在组织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如何对城市各级街道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从城市整体对道路系统进行分级,尽量做到客货分流和部分人车分流,从具体的街道空间入手进行详细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美)莫什·萨迪夫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

【2】.王成武,广场从远古走来,《城镇聚集》,2002.4

*本文系西南石油学院科研处资助项目《景观生态设计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