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 两轴、两带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
- 城乡规划
- 2008-01-06
- 64热度
- 0评论
不论是谁都认可北京的城市规划,那么本文将看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思路.
摘要:本文从地理区位理论与人文/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的两轴、两带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展开讨论。对两轴作为文脉的继承与发展,表示认同;对两带作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功能区划,表示质疑。联系地质构造断裂走向、古河道分布等自然环境背景、山文、水路条件提出了修订方案,供修编工作参考。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关键词:城市空间布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两轴、两带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已发布了时间表,要确保在2004年底完成,提出了主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性质,包括功能和目标;二是规模;三是布局(陈刚,2004)。强调这次规划修编工作,将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来进行(王歧山,2004),体现智力、民意和权力的三个凝聚(钮德明,2004)。作为在中关村工作、生活50年的一名北京老年公民,深为政府这种民主决策的新举措所感动,谨此响应号召,对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供修编工作中讨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们,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调整思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此为依据,将其转化为规划蓝图”。对空间布局是非常重视,十分认真的[1]。
对两轴的认同
两轴是指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十”字形轴线的延长[2]。它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八百年首都城市规划思想的持续发展。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反映了从长安、开封、南京(明故宫)二千年来我国都城规划设计的传统理念。
这种棋盘式空间布局(南北/东西“十”字轴线)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的井田制度和市井的起源。广泛采用为许多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中发展的核心城镇的规划定式。这种棋盘式的概念设计,受北斗星定位和地球自转、天文规律(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北京城更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设置,就是古代天子受命于天这种理念的形象工程。
2008年奥运规划中,北京南北中轴线将向北延伸七公里;新的体育场馆和森林公园与原有的北、中、南海,在轴线东西作斜对称布局。同时重建永定门城楼和前门大街,使中轴线向南延伸,带动南苑和南郊的繁荣。这是顺理成章,能够为广大市民所接受的。
东西轴线的延伸,西端连接石景山,是当年受首都钢铁厂的吸引;东端延伸到通州,则是古京杭大运河的魅力。于是长安街多次被拓宽,首都的第一条地下铁道,沿着这条轴线延伸最远,长达数公里。东西轴线上的工业中心与商务中心,似乎是新中国胸前的金项链,闪亮发光!
“十”字轴线突破了围绕故宫皇城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功能的旧格局。北京城市沿着两条轴线辐射发展,今天,北京建成区的轮廓,渐渐被拉伸成为菱形。
对两带的质疑
规划中的“两带”似是这次规划修编的创意。本次规划修订中,要制订“东部开发带”,为顺义、通州、亦庄等重点新城制订规划与发展策略。同时明确对“西部生态带”,即昌平至沙河,门城至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其他卫星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从而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
这两带,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图上,表述为小写“x”字形的东西两条弧形。西南延伸到保定,东南延伸到天津和塘沽。
这两带似乎还没有完全得到规划专家们的普遍认同。有的专家指出:要注意“东部也要有生态;西部也要有产业”。比如海淀的高教园区,大兴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的发展。两带的争议将成为本次修编的难点之一(周干峙,2004)。
本文作者也对这个“x”字形的两带表示质疑。它应该用大写的“X”字形来代替。它是上述“两轴”的合力,是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两轴产生坐标偏转的结果。可以称之为次一级的“轴线”。 [NextPage]
东北-西南走向的线,主要是“山”线或地质构造线。从北京西北部的军部山到内蒙古高原,由于许多平行断层的分割,塑造出妙峰山……等许多断块山地以及宣化、延庆(官厅水库)等山间盆地。在“北京湾”平原地区,这些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深埋在地下,它们对北京的地震、地热、地下水资源分布产生很显著的影响。唐山地震之后,北京市曾经组织我们作过一次比较详细的遥感调查,这种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在北京境内大约有70多条,地质学家称之为“华夏”或“新华夏”构造。这些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形线”,对于北京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侯仁之院士指出:北京城市发展的雏形,起源于古代芦沟桥附近的永定河的渡口[1]。当时是沿着太行山麓冲积扇通道连接燕山冲积扇通道的要津。北京自古是北方的军事重镇。满、蒙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枢纽高地。同时又是古代内蒙古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捷径。雁北和军都山区成为内外长城最密集的地段。1983年遥感调查,仅北京境内的长城遗址,总长就超过673公里。从人文景观角度来看,东北-西南线也可以看作是“长城”走向。
另一组西北/东南走向的线,主要是“流水线”,它是从内蒙古高原到渤海之间的地势的坡降线。拒马、永定、潮白和滦河等许多河流切穿山地,形成深切曲流峡谷山口、水口和风口成为通道。张家口、八达岭、居庸关和南口,成为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距离最短的捷径,沿途设置了许多险要的关隘、要塞,也是今天北京城市的上风、上水,保障生活清洁水源,防治沙尘暴的重点。生态建设的重点,首先应是雁北农牧过渡地带,其次则是北京东南大兴一带、永定河下游古河道冲积扇的次生沙丘和冲积扇前缘的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一带的沼泽和湿地。京杭古运河北上天津以后,主要是利用西北/东南流向的潮白河上溯到通州。即将竣工的应急供水工程来自西南的白洋淀;近期的应急供水工程和策划中的“朔天运河”来自西北的桑干河,总之,北京市无论治水、管水、供水、排水,都应该顺应永定河冲积扇的自然地势,顺其自然则省工省力;逆向改道则费工费钱。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实际上,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战略规划,对于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北/东南的通道,早已成为深刻的潜意识,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体现。例如:芦沟桥和粤汉铁路、京石高速公路;北京机场和古北口京承铁路和北京机场路;居庸关南口和昌平高速公路;津浦铁路和京津高速公路。这些北京二环以外的道路网,大都打破了两轴正南北向的格局,而顺应“X”形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