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知识技能必备之西安旅游

  文化在西安对于外地人来说是一种可以令他们惊叹的东西,对于西安本地人来说,却是他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东西。所以每次在兵马桶、大雁塔、城墙、华清池、半坡等有名的地方总有外地人或是外国人大叫:“噢,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伟大了!”的时候,总有几个本地老陕在旁边剔着牙,小声地说:“瓜(意思,笨,)娃”。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的口气很大,其实这也是西安人的特点。在西安,不管他是在街头用三轮车拉货的小贩,还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我们西安人说话的口气总是很大,这并不是说西安人说话爱吹牛,而是西安人说话都很倔,从来不会轻易认输。他们有另外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又区别于北京人、上海人那种优越感,它带着西北地区独有的强悍的气息,更多的是悠久的文化。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中国历史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西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个特殊的门,这就是有名的南院门和北院门。南院门东西走向,左边直通粉巷,右边连接回民区的五味什宇,是中共西安市委所在地。北院门南北路线,南头是鼓楼,与西大街相接,北达西华门,现在是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样两条听起来不似街名的街道相隔较远,各自为政,不熟悉西安的人会感到有些迷惑。其实,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院门和北院门可称得上是长安城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古“大街”。
  明城修建后,南院门属居民区,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唯一的好处就是距钟鼓楼稍远些,少了些喧嚣声。清顺治年间,陕西总督部院行署设于此地,建起高大的门楼,从此这里便有了南院门的名。这以后,南院门便渐渐热闹起来了。到了清朝末年,南院门已被称为“大街”,人也多了,店铺门面也多了起来,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现在的南院门市场是西安人,尤其是外地人必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聚集了非常有名的西安小吃名店,比如:“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店就在南院门土生土长,称得上是地道的老字号。西安人除了爱吃牛羊肉泡馍,也很爱吃葫芦头泡馍,而且吃的时候一定要用大老碗。这种让南方人临场退却的吃法,西安人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问过许多来西安旅游的外地人:西安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答案是两个字:文化。

  西安有一句民谚:“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是讲以前西安的高楼很少,高度只有36米的钟楼就算是西安的摩天大楼了。大家来西安可一定要登登钟楼,这里视野开阔,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以钟楼为中心,连接城墙的东门、西门、南门及北门有四条笔直的大街。全国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主要街道能像西安这样是以钟楼为市中心,坐标式四向辐射开去的。那么,现在就给大家一一介绍这有名的四条大街。

  首先是东大街,东大街是钟楼连接东门的最繁华街道,其繁华景象绝不亚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街长路宽,商业景点鳞次栉比,大小商店足有400余条。中国有的这里都有;人们所需要的,这里一应俱全。每遇节假日,整条大街人满为患,车流如洪,举步维艰,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人多的深刻含义。

  顺着东大街往西绕过钟楼,便直通西大街。西大街虽说不很繁华,但它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据“老西安”们讲,西大街路面最早是间断的石板路,后来铺成石子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成水泥路。路好坏我们暂且不说,西大街上名气较大、最让人熟悉的恐怕就是西大街中段北侧的城隍庙了。城隍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在东门内,1946年后移建于西大街。现在的城隍庙已经过改建,面貌一新了,如果大家有时间,确实应该逛一逛,因为这里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

  以钟楼为中心点,与东、西大街垂直相交的南北向中轴线,即今天的南大街和北大街。这两条大街原来都处在唐长安城皇城和太极宫中,南至皇城的安上门,北通太极宫的长乐门。明代修筑西安城,把安上门改为永宁门,作为西安城的南门,正北的城门定名为安远门,两门之间呈一线,这便是今南大街和北大街的雏形,民国年间最后定名为南大街和北大街,沿用至今。
  当你漫步在四条中心大街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们的高雅、现代和时尚。正像四条绚丽的彩带一样,它们会放射出七彩之光。

  北院门本来应该是一条仿古街,但现在却成了饮食一条街。整条街道两侧几乎都是风味小吃的饮食铺面,牛羊肉泡馍、兰州牛肉拉面、陕西各种风味面食,等等,其中以回民食品居多,一到天擦黑,夜市便红火起来,各种灯光交相辉映,把北院门照得通亮;这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不怕路远的吃客,在烟昏雾罩之中,循着各自感兴趣的味道落座开吃。当然,来自国外的洋人们也不忘这个地方,夜市上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拍上几张洋照,要么说上几句洋话,他们对异域风味很好奇,当然也有不吝品尝的。旅游者来这里不光能品尝小吃风味,还能见到卖字画、卖玉器以及卖其他带有古色古香的文化类的商店,进到里面,你还能够感受到一种古老的气息。

  西安是一座古城,因“古老”而闻名天下。遍地文物古迹不说,古风遗韵笼罩着整个城市。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贝尽管可以尽情享用,但西安人并不满足,还是要设法借古今用,建造一些仿古街,就像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前街等。西安原计划把北院门设计成仿古一条街,但现在实际上已名不副实了。而真正称得上是仿古街的地方应该是书院门了。

  书院门位于西安城南大门内东侧,街长570米,东口出去,便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书院门虽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似无历史,但也是有些来历的。

  书院门的名称起源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明代时,有一个叫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回家后,他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他与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当时来听讲的足有几千人,从此就在那个地方修筑了一所书院,这就是最早的关中书院。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街道就是以前的关中书院,书院建筑规模宏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新中国成立。现在我们称之为“书院门”。

  书院门这条靠近南城墙的老街经历了四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房舍年久失修,街道灰暗,曾经是一片破败景象。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市经过规划设计,由碑林区实施,把它翻修改造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各位朋友,大家看,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烦琐的装饰,进深狭长,显示出“深藏若虚”的特色。从南大街走到这条街上,好像忽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南大街是西安市非常繁华、店铺林立的一条现代化街道,而这里却风格遇异,截然不同。书院门是西安著名的古文化一条街,但细心观察,这里的商人似乎由于沾了一些书香墨宝,因而与外面的商人在气质上不大相同。每年都有大批书画名家会聚西安,都要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书画展览。各位朋友觉得怎样?是不是走过这条街后就觉得自己也被这种文化气息感染了呢?书院门毕竟是文化宝地,雅气、文气、灵气加之带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它会永远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当然,如果大家想买一些笔墨纸砚等书法纪念品,在这里买是最好不过的了。对了,别忘了,这里还有一处宝地,它就是有“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叫青年路。青年路旧称九府街,因明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得名。“老西安”习惯九府街的称呼,而觉得叫青年路有些别扭。其实青年路的街名也不是新中国成立后起的。1947年国民党三青团曾在此地活动,这以后也就改称青年路了,一直沿用至今。距它较近的莲湖路开通之前,青年路是城西北地区一条主要的东西交通干线,路面虽然狭窄,也不怎么直,但已经算是比较体面的路面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安城总的来说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垃圾满城”,只因为青年路具有“九府”的“贵族”血统,而显得这个地方比较优越,加之杨虎城将军又在这里修建了一座 “止园” 别墅,更使青年路具有了迷人的色彩。

  位于青年路的止园,不仅是杨虎城将军的别墅,同时也是70年前他与张学良秘密策划兵谏时举行重要会谈的地方。来到这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宅门前,马上有一种历史就在面前的感觉,走进这个可容一部汽车的大门,就等于走进了杨虎城的世界。

  这条路叫建国路。在建国路的金家巷巷口一号院有座颇有特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张学良将军公馆所在地。“历史将永远铭记:一个真诚的爱国者;一个把自己奉献给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人;一个能够顺应人民的意志,随着时代潮流前进的人;尽管他可能有过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弱点,但他终究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展览厅内的一段结束语。“西安事变”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张学良的英名在西安人心目中永不磨灭。